格林文学【glxsw.cc】第一时间更新《太空宇航知识篇(四)》最新章节。
黄纬禄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生于安徽芜湖,1940年在中央大学毕业后,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使这位远离祖国的青年饱尝了战乱之苦,特别是德国法西斯向伦敦发射的V—2导弹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暗下决心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报效祖国,要用自己研制的先进武器使祖国强盛起来。黄纬禄在异国他乡孕育的理想,在他回国多年后终于实现了。
1947年,黄纬禄获英国伦敦大学电信专业硕士学位后立即启程回国,但当时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黄纬禄才找到了报国之路,先后在华东工业部电工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讯技术研究所从事电讯技术研究工作。1956年初,黄纬禄参加了军队组织的一个报告会,听到钱学森讲述国外火箭技术状况和发展我国火箭事业的构想。第二年他就随电讯技术研究所合并到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开始从事火箭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
从仿制P—2导弹到研制成功洲际导弹,黄纬禄领导解决了液体导弹制导稳定的许多工程技术问题,在研制控制系统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1970年,他担任七机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并被任命为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从主持研制液体火箭的控制系统到全面领导固体战略火箭研制,开始为一种新型火箭的诞生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黄纬禄的主持下,为保证潜地火箭箭体的气密、水密和结构强度,进行了精心分析计算和设计,并用严格的工艺保证生产的可靠性。由于火箭尺寸的限制,仪器舱体积比较小,科技人员采用集成电路代替分立元件,使设备体积大为缩小,计算机的体积减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以下,并把一些设备进行合并,对外壳形状按仪器舱的形状进行了特殊设计,使设置更加紧凑。最初设计的固体火箭,其发动机不能按要求随时关机,设计人员经过仔细分析计算,在二级发动机的前封头上配置了三个反向喷管,解决了这一难题。在黄纬禄的指导下,采用发射模型火箭解决了怎样保证潜艇水下发射安全,对平台如何调平,对目标如何瞄准,对确定射程的数据如何装订,火箭发射后出水姿态角如何控制,发动机如何点火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潜艇火箭,溅落深度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防止潜艇发射的火箭因故障落入水中砸沉潜艇,黄纬禄带领总体部的科研人员设计出一套灵巧的排水装置,在回落入水前把火箭水箱中的水排尽,从而减轻冲击重量。但排尽水箱中水的火箭从高空回落到水中后到底能冲人多深?是否会对潜艇构成威胁?还必须通过溅落试验来验证。根据在江桥上做溅落测试的结果,火箭入水深度不大于20米,排完水后再溅落水中对于潜艇是安全的。黄纬禄选择了直接从海上发射模型火箭的方式,按照“台、筒、艇”三个步骤,跨越了国外研制的七个阶段,取得了成功。
有一年的夏天,黄纬禄带领一,队科技人员到南京,利用长江大桥做火箭箭体入水试验。当时天气炎热,火箭壳体也被太阳光烤得烫手。他们却要钻进箭体内粘贴防水胶囊,人蹲在里面操作就像进了蒸笼里一样,全身流汗,闷热难当,再加上刺鼻的化学药品味道,使人喘不过气来。黄纬禄身先士卒,首先钻进箭体工作,每10分钟左右出来唤唤气,直到完成试验任务。这为攻克水下发射的技术难关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9年5月,黄纬禄率领试验队到海军基地进行模型火箭水下发射试验,前4发都未获得满意的海情下的弹道参数,特别是第4发由于电池电压不足连遥测数据都未拿到。于是,黄纬禄指导试验队对前4发模型火箭出现的问题逐一作了纠正,不留下一个隐患,不放过一个疑点,对第5、6发按设计要求做了精心准备,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终于获得第5、6发高海情发射的圆满成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格林文学】地址:glxsw.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