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格林文学】地址:glxsw.cc
第二百一十七章说干就干
郑克爽转向于春民,问到:
“你们还有村办小学多少所?我看改造成敬老院,也就用一两排校舍就够了。关键就是配套工作人员,两到三名工作人员,负责给他们做饭、洗衣、照料日常起居。对有病的人特珠照顾,可以适当多配个懂护理的。”
回到张家楼乡,郑克爽副市长要求于春民,“下午召开个座谈会,就让每个村的村支书到党委来,我和郑畏参加座谈,逐村研究一下,发展经济和扶贫两项事。看看能不能都借鉴一下韩信沟的做法,上个富民项目,利用起闲散劳动力,在家创创收。集中供养,有条件的搞起来,不具备条件的,就近借用外村的供养点,党委补贴。”
午饭,就在党委食堂里吃了些大锅菜,味道还挺不错,郑畏吃得有些多,就在乡党委大院里散了一会步。
郑克爽也是如此,倒成了他陪郑畏。
两个人商议着,集中供养,原来每个乡都有敬老院。
可是那个地方是纯养老的,进去的老人也是孤独的,离开乡邻,过得并不愉快。
如果每个村建一个集中供养点,把那些不符合进乡镇敬老院条件的老人,集中到一处,组织适当地手工劳动,论工计酬,再把他们的生活起居照料得有规律些,生活就真正小康了。
因地制宜,每个村的情况不一样,既不能浪费资源,也不能搞得太过简单。
至少吃饭要丰富多样,营养跟上,定期洗澡、理发、体检什么的。
三至五村的老年人集中供养起来,身体素质可以的,也可以边参加劳动,边集中供养。特别是那些不会做饭的老汉子,干活没问题,进行互助养老,也是一种办法。
两位临港开发区的领导,就这么一中午没睡觉,把张家楼乡政府大院转了两三遍。
于春民上午就安排党政办下了通知,陪着领导吃过午饭后,就回到办公室,亲自准备座谈会发言材料去了。
他从窗户里望了好几眼院子里散步的两位领导,知道这活得马上干。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