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文学
  1. 格林文学
  2. 历史小说
  3. 穿越到三国之我是高顺
  4. 第十二章 论道古今与初见“二才”
设置

第十二章 论道古今与初见“二才”

《穿越到三国之我是高顺》转载请注明来源:格林文学glxsw.cc

讲经完毕已经申时了,众人有序退场后。高顺等人在荀家子弟引导下到了书院西侧用膳,待酉时入书院后院主厅旁观今日的重头戏——论道。

四人虽说是旁观,其实真的参与也并无不可。毕竟参与论道的都是年轻一辈,本次论道主题众人也已知晓,便是古今文之论,即古文经与今文经之辩。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汉代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成帝时,刘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引自《汉书•楚元王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但此时古文经学并未形成学派。

其实在汉代,最早出现的并不是古文学派,而是今文学派。因为秦朝焚书坑儒的原因,所以导致当时很多书籍都遗失了,汉武帝当时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建立了长安太学,设置了五经博士,专授儒家经典。而那时教授的经书只有后来才称“今文”的那一种版本,还没有受到古文经书的挑战。董仲舒曾三次应对武帝的策问,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儒学进行发挥,把儒学改造成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神学理论体系,其中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的成分,成就他的一家之言。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也因为此,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而“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文经师加给立于学官的经书、经说和经师的。

古今文经之争表面是书写不同,但根源上其实是汉代儒家经学两大派在学术和争立学官问题上的争论,今古文经主要的区别包括下列三点:

一是今文经学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古文经则以六经皆史。

二是今文经学家崇奉孔子,认为所有的经学都是来源于孔子,因此就将孔子神圣化,尊为“圣人”,作为知识的化身,所以今文经学多尊孔子为祖,推崇孔子。

然而古文经学却认为所谓的四书五经并非全部都是出至于孔子,而是记载上古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史书而已,并非神圣化的东西,孔子也非“圣人”,只是儒家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一般,如孔子一般的还有孟子、荀子等人物。古文经学认为周公所在的王朝才是所有华夏之礼的开端,故崇奉周公。

三是今文经学家信纬书,讲微言大义。其实这个所谓“纬书”,也是跟孔子神圣化相辅相成的,因为孔子为圣人,所以他说的话肯定不是普通的话语,自然在其中另有玄机。孔子为了后人能够不走弯路,便暗藏有一批解释经书的“纬书”,来让后来者能够明了“孔子的微言”。“微言”就是隐语,含有重大意义却不易察觉的话。

而古文经学家斥纬书荒诞,谓六经皆史,主考据。

经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

不过郑玄却与此时代人大有不同,郑玄年少时,赴太学受业,师事京兆人第五元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先接受了官学,即今文经学。而与此同时,郑玄到东郡随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又通过马融的学生卢植介绍,师事古文经学大家马融。郑玄可谓是学贯古、今,囊括百家之说,遍注群经,最终打破了今、古文经的界限,实现了经学的融合与统一。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九星连珠mc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格林文学gl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相关小说推荐


回到顶部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