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文学【glxsw.cc】第一时间更新《太空宇航知识篇(四)》最新章节。
王永志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辽宁昌图县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家境贫穷,在兄长的支持下成为从祖辈算起家中惟一一个上学读书的人。小学毕业时正值抗战胜利,他免费进入昌北中学,学业连年获得第一名;高中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航空系被录取;1955年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学习。后来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的协议,包括他在内的一部分留学生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专业,从此把他引向了探索航天的道路。
1963年,王永志获得莫斯科航空学院优秀毕业生和工程师称号,回国后即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参加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中近程导弹的研制工作。第一次发射这种导弹就显露出他非凡的才能。1964年6月下旬,王永志到酒泉发射基地参加导弹飞行试验。这时天气格外炎热,火箭装上的推进剂温度升高,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发射后会造成射程不够,导弹打不到落区的严重后果。试验队员群策群力,争议热烈,有人提出“再加燃料,加大射程”的建议;王永志发表异议说:“不能再加燃料,而要泄出600千克燃烧剂,才能加大射程。”为什么加大射程还要泄掉一些燃料,许多人很难理解,不赞同他的意见。王永志只好找到钱学森申诉自己的观点,钱学森略加思索后连连点头说:“对,对,有道理。”这次飞行试验采纳王永志的建议,结果一连三发均获成功。王永志这种大胆的逆向思维和创新精神,使他崭露头角,给钱学森和其他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20世纪60年代末,王永志担任远程战略火箭副总设计师的职位。他协助总设计师屠守锷抓技术,提出一种全弹试车方案。这个方案得到总设计师的支持,最后又由钱学森拍板同意,加快了研制进度,并提高了质量。1971年7月1日,广大科技人员花费6年心血把第一枚远程火箭研制出来了,可是试飞前却出现了不同意见。王永志从国家利益考虑,尽管这枚火箭测试次数多,有的零部件已经“老了,但许多新技术只有在发射和飞行中才能经受考验和暴露问题,因此他建议用发射来检验设计的正确性和研制的可靠性。在总设计师屠守锷的支持下,9月8日向中央专委汇报,当周恩来总理详细询问了测试、发射准备等情况之后,批准发射按原计划进行。1971年9月10日,第一枚远程火箭如期试飞,获得基本成功。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远程火箭的全程飞行试验被搁置下来,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提上日程。1980年5月8日,在总设计师屠守锷的领导下,王永志以及他的同事们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神剑’才一鸣翔天,从中国西北戈壁的发射基地扶摇直上,穿越万里,溅落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从1974年起王永志在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审查的困难日子里,仍然潜心研究通信卫星的发射技术。他和妻子一起搜集翻译整理资料,写出了《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一书,为后来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准备了条件。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在卫星的设计方法、技术管理、材料和工艺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面,都采用了王永志在书中提出的方案。他是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的幕后功臣。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谁教你这么御兽的》【22文学】《华娱之2000》《1979黄金时代》《重生成阴鸷太子的心尖宠》《这个诡异三国游戏太凶残了》【全本久久】《总裁办新来的关系户》《回到过去做财阀》
天才一秒记住【格林文学】地址:glxsw.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